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三章 莫道城中羌笛暖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如何度过这个寒假成为摆在段少华面前的难题:回家老家看父母是别想了,要么去找陈经理、梁和景继续打工,要么就地在乌鲁木齐找个饭馆之类的混个温饱。他整日价心神不定,自然逃不过杨丽丽的火眼金睛。一天在课间,杨丽丽把他叫到操场上,问他到底遇到了啥事,段少华起初不肯说,在她的再三追问下,他才期期艾艾地把给李醒借钱的事告诉了她,只不过没有提及挪用公款一事,只是说李醒做生意被人骗了。杨丽丽听了气得直跺脚:“骗你个大头鬼!哪有你这样实在人,轻易就把这么一大笔钱借给别人,你以后上学怎么办?”“打工继续挣呗。”看到段少华这样一幅无所谓的样子,杨丽丽冷着脸留下一句:“活该你挨饿!”一扭身走了。

    下午上课,杨丽丽悄悄递给段少华一本书,并扭头狠狠瞪了他一眼。段少华拿过书,翻开一看,里面夹着300元钱,心头一热,想起自己莽撞地给人借钱,造成现在的窘境,心里惭愧,不由得把头深深地埋在胳膊里。

    这300元算是暂时解了两人的燃眉之急。李醒嬉皮笑脸地说段少华是宋公明,杨丽丽是及时雨。段少华对他说,那钱可是我兄弟在沙漠里苦熬出来的,你缓过来赶紧还我!李醒连连点头。

    过了几天,李醒神秘地把段少华叫到一个角落,掏出一本小册子给段少华看。段少华接过来一看,封皮上写着《新疆打工指南》,印制粗劣,别字连篇,是个典型的地摊货。段少华不解地望着李醒,不知道他葫芦里埋着什么药。

    李醒说,这是他从一个朋友那里淘来的,市面上不多,如果偷印一批,一定可以卖不少钱。段少华把那本小册子仔细翻了翻,上面有各地州的劳务市场位置,矿山、砖窑、建筑工地、棉花、果业等各行业的平均工价,确实是一些内地来新疆打工民工急需的信息。他打过工,知道对于两眼一抹黑来新疆讨生活的打工人员的难处。于是对李醒说,成,咱们抓紧时间干。

    两个人足足准备了一周。刻蜡纸,找油印机,然后在周末趁宿舍无人,一宿没睡,油印了500本小册子,装在书包里,各自瞪着一双布满红血丝的大眼,来到了乌鲁木齐南站。

    乌鲁木齐南站广场上人山人海。大部分是辛苦了一年,兜里多少有些辛苦钱,准备回老家过春节的打工者。这些人或是夫妻,或是同乡,三五成群,守着一堆行李,等候那列火车,承载着失望或希望,喜悦或悲伤,准备踏上回家乡的旅程。

    当段少华和李醒鬼鬼祟祟地向人群兜售那本小册子时,立马在人群里引起了一阵骚动。民工们文化不高,但是小册子上的内容立即吸引了他们,人们议论着小册子上的工价,争论工价的高低,盘算自己劳动所得是否吃亏或占便宜,顿时引起了一场争先恐后购买的热潮。

    见到人们的购买热情,李醒立马把小册子由一元涨到了两元,饶是这样,500本小册子还是被一抢而空。两个人飞奔回宿舍盘点收入,800元钱,两个人面面相觑,不约而同地又投入到疯狂地印刷工作中去。

    两个人随后又雇佣了几个同学,到火车站、劳动力市场、批发市场等人流量密集的地方大肆兜售.到12月底,资金已经积累了6000元钱。

    李醒又凑了2000元,将8000元钱给了段少华。两个人没有叫其他人,找了一个小酒馆,喝得酩酊大醉,李醒搂着段少华的脖子,反复念叨一句话:“你是我一辈子的兄弟,典型的儿子娃娃!”

    第二天,段少华将5000元钱汇给了老杨,叮嘱他帮忙转交给梁和景。过了几天,老杨把钱又汇了回来,附言很简单:人已离开工地。段少华捏着这张汇款单,茫然地站在人潮涌动大街上,1993年最后一场大雪纷纷扬扬地开始飘落。

    本文原创严禁转载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