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八章 杨家:西域血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杨孝明光荣参军,成为驻守塔城地区裕民县的一名边防战士。1960年退伍,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兵团农九师安家落户,加入巡边民兵。1969年6月11日与孙龙珍一起和苏联入侵军人展开不屈斗争,负伤后被评为先进民兵个人。孝勤体弱,经常回老家湖南湘潭治病,后来索性就在湘潭乡下务农。

    杨忆彬经历比较坎坷。1940年他考入新疆俄文法政专科学校,按照父亲要求学了俄语专业。毕业后跟杨孝严在新疆商业银行当学徒。孝严出走后,杨忆彬被怀疑也是共产党而遭盛世才当局逮捕。杨益寿多方奔走,花费大批钱财打点,终于将杨忆彬救出,可杨家几十年积累的财富因此遭受此而难花费过半。

    杨忆彬解放后跟随杨孝严去苏联从事国际金融工作。1958年中苏两国交恶,杨忆彬历经艰险从阿拉木图回国。由于杨孝严经组织多次催促不归,滞留哈萨克斯坦,杨忆彬回国后经受了严格的审查,最后认定其没有问题,暂时过关,继续留在银行系统工作,可是职务调整为一般工作人员。杨忆彬心灰意冷,做了一件令当时所有人目瞪口呆的决定:放弃了公职。老婆见日子没法过,撇下儿子和其离婚后立即又再婚了。杨益寿为此气得整日唉声叹气,可是儿子这条路是自己一手规划的,这个后果自己也有责任,只得把孙子接到自己家,由其将孩子拉扯大。杨忆彬从此沉湎于古书、旧书研究,为便于存放书籍,在乌鲁木齐南山一偏远山沟里租住了一所哈萨克牧民的院落,索性当起了现代隐士,极少回乌鲁木齐。

    杨忆彬尤其喜欢读这本《新疆游记》,受那个年代条件所限,无法刻制喜欢的印章,所以顺手就用了父亲杨益寿的瓦当文藏书印章。

    之后杨忆彬离开南山与杨益寿、儿子团聚。杨益寿已垂垂老矣,神志渐渐糊涂,经常一会说维吾尔语,一会说汉语,有时还自言自语地和叫着谢彬的名字,嘴里嘟囔着什么。有一天把儿子杨忆彬、孙子杨杰叫进屋,仿佛有啥事需要交代,可是一口痰堵住喉咙,当时就背过气,急送到医院已经没救了。

    杨杰在十月拖拉机厂当一名普通的会计,忆彬也没有用心教授,杨杰就轻松掌握了维吾尔语及俄语;后经人介绍,娶了报社干部钱改灵,有了孙女杨丽丽。杨丽丽学习中上,听话懂事,继承杨家的基因,能说一口流利的维语,爷爷忆彬抽空也教她俄语,一家人用各种语言插浑打科,倒也其乐融融。

    1990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客居哈萨克斯坦的杨孝严通过种种关系终于联系上了乌鲁木齐的杨家人。当时苏联已经风雨欲来,面临解体危机,杨孝严更加急切想和家人团聚。但身体不好,于是让混血儿子列文代表自己约杨忆彬在湖南长沙见面,才有了火车上丢失那本家传的《新疆游记》一事。

    杨忆彬在长沙见到了列文,当看到这个浓眉高鼻的白种人怎么也不相信这是杨家人,直到列文拿出了全家人的合影以及杨孝严的亲笔信,杨忆彬才不得不承认了这一事实。

    看到信上熟悉的笔迹,杨忆彬想起两人在苏联共患难时的一点一滴,不禁老泪纵横。列文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父亲不知道国内现在的形势,为不连累杨家,所以不在乌鲁木齐,而是约定在长沙见面,这样也可回家乡湘潭看看。现在苏联局势混乱,卢布贬值厉害,家里情况不太好,幸而父亲从小教会他汉语,所以他可以做点“国际倒爷”的生意。杨忆彬在乌鲁木齐南山里隐居,长期不与外界联系;列文说的汉语又生硬,所以听得稀里糊涂,再加上丢失了那本心爱的《新疆游记》,一直心神不定,这次会面草草结束,不过杨家人之间总算是续上了中断几十年的联系。

    本章背景资料:毛Z民(1896年4月3日-1943年9月27日),化名周彬,男,汉族,湖南省湘潭县人,中共党员。192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在瑞金叶坪成立,任第一任行长。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2月,受党中央派遣,先后出任新疆省财政厅、民政厅厅长等职。1942年9月17日,和陈潭秋等共产党员被反动军阀盛世才逮捕。1943年9月27日,与陈潭秋等共产党员被敌人秘密杀害,时年47岁。

    本文原创严禁转载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